戏曲博物馆

beat365官方网站 >> 服务社会 >> 戏曲博物馆 >> 正文

戏曲博物馆简介

山西师范大学戏曲博物馆创建于1984年,原为戏曲文物陈列室,2001年扩建为戏曲博物馆。目前该馆建筑面积400平方米,展面1200平方米,分为五大展室:戏台展室、戏曲雕刻与绘画展室、戏曲碑刻展室、戏曲剧种展室、仪式剧展室。馆内拥有珍贵的宋金元戏曲砖雕、石雕(含复制品)100多方,碑刻拓片近3000通,文物图片50000余幅,录像片达60多个小时,锣鼓杂戏、赛社脚本和民间多种小戏抄本300多种。此外,还有元代神庙戏台的精美模型,墓葬杂剧壁画的逼真摹本,彩绘戏曲故事瓷瓶,戏装亮丽、裁制得体的纱阁戏人,风趣宜人的皮影戏、木偶戏实物,适于演出的皮影戏台,还有标志傩戏傩文化时代的图腾、面具、服饰等等。


戏台指为戏剧演出而建的专门场所。由于中国古代戏曲具有随处作场的特点,演出场所非常广泛,所以像厅堂、广场等非专门性的演出场所一般不作为戏台看待。因现存古戏台绝大多数建于祠庙、会馆中,而曾经盛极一时的瓦舍勾栏、酒楼茶园等剧场未有遗存,故展出内容以祠庙、会馆戏台为主,兼及宫廷、园囿戏台。戏台建筑主体为传统的木结构,再配以砖瓦、土石等。戏台大致分为“伸出式”、“镜框式”两类,同时将“山门戏台”作为二级分类中的一类。

戏剧雕刻在现存的戏曲文物中,是一个最为耀眼也是十分重要的类型。其作为古代戏曲与泛戏剧形态立体的形象的演艺史料,向人们展示了戏曲诞生之后曾经有过的灿烂与辉煌。戏剧雕刻就表现形式而言,包括石刻、砖雕、石雕、木雕、铜镜铸雕、砖俑、陶俑、陶塑、泥塑等;从表现内容而言,又分为戏楼模型、杂剧、队戏、大曲、舞蹈、乐伎、戏剧故事、花部表演、傀儡戏、社火等,具有不可多得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。

戏剧绘画是利用绘画手段展示戏剧内容的文物类型,与戏剧雕刻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,二者互为表里。其作为古代戏曲与泛戏剧形态平面的形象的演艺史料,记录和再现了漫长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动人瞬间。戏剧绘饰就表现形式而言,包括文人卷轴画、墓葬壁画、寺庙壁画、瓷器装饰画、年画、灯戏画等;从表现内容来看,又分为杂剧、说唱、舞队、傀儡戏、婴戏、影戏、伎乐、戏曲故事、戏曲扮相、庙会、社火、宫廷演剧、城市演剧、农村演剧等。可以看到,其在场面与情节的表现上要比戏剧雕刻优越得多,独特的价值也就显而易见。


戏曲碑刻指含有戏曲内容之碑刻。形制上有螭首鳌座、笏头方趺、圭首方趺、(长)方形等几种。内容上则可分为纪事碑、题名碑、条规碑、庙貌图碑等。纪事碑多记述创建、重修戏台、戏房、看楼等内容。题名碑主要铭刻捐施者姓名及所捐钱物数目。条规碑内容多为乡规民约(有的规定违反者罚戏)、赛社演剧制度等。庙貌图碑则线刻庙貌形势,展示了直观的戏台形象资料。碑文作者既有文人士夫,也有乡间秀才或粗通文墨者。这些文字和图象,不仅提供了古代戏曲活动的情况,而且显露出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对戏曲的理解与看法,成为不可多得的珍贵戏曲史料。

 

 

 

傩是先民鬼神信仰的产物,它作为一种与祈福相对的活动,以驱逐不祥为核心内容,以歌、乐、舞为表达方式,以粗厉狂放的风格为典型特征,以头戴面具的方相氏等为活动主角,以群体性狂呼奔走为活动模式。傩分为时傩和临时傩两大类,最迟在周代就成为国家礼仪之一,进入宫廷,延及民间。时傩在春、秋、冬三个季节举行,分别称为国傩、天子傩、大傩。临时傩在丧葬时举行。数千年来,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变化,作为宫廷礼仪制度的傩仪消失,民间傩仪、傩舞、傩艺更加兴盛,世俗性和娱乐性逐渐加强,并与各种祭祀活动以及迎神赛社活动相融合,加入了多种艺术表演形式,发展出独特的傩戏,地方色彩越来越浓厚,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。